
创达盈配资
开城门仪式。

八仙过海索道。

观景平台。

后海栈道全景。
秦雪丽烟台报道
如果只是登阁望海,你只解锁了蓬莱阁的百分之一。
当游客踏入这片承载着“八仙过海”传说的土地,会发现体验早已超乎想象:在“开城门”的宏大热闹中启航,在老北山的观景平台上“层叠观海”,在“画河草市”的烟火气中大快朵颐,与穿越而来的“戚家军”不期而遇……
近年来,蓬莱阁景区紧扣蓬莱湾发展蓝图,以“项目攻坚、业态升级、精准营销”三大主线,完成了一场从“旅游风景”向“消费场景”,从“单一模式”向“多元业态”的华丽蜕变,推动旅游接待实现量质齐升。这片千年古迹,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“破圈”密码。
项目攻坚
实现“风景”之上看“风景”创达盈配资
“在风景之上看风景”,这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而是蓬莱阁为游客打造的实实在在的体验。
这一转变,始于一场以“仙境蓬莱大景区建设”为引领的深刻变革。这场变革,彻底打破了蓬莱阁作为传统景区“画地为牢”的格局,而曾经功能单一的老北山,便是这场变革的最佳注脚。如今,这里已蜕变为一个移步换景的立体生态园林。6800余株苗木、20000余㎡地被、18000余㎡草皮,优化了植物生长环境与空间布局。其中,幸福园的2500余株月季、绣球,打造了浪漫唯美的爱情主题花园。银杏、五角枫、黄栌、流苏、乌桕等色叶树种经精心搭配,形成“春赏碧桃流苏、秋观枫栌浸染”的景观层次,四季皆有景、步步皆不同。从钻石广场至幸福园,水系景观带的建成,让山石间增添了水的灵动,迅速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新宠。
更具巧思的是,5处亲海观景平台和10余处3D彩绘被精心嵌入索道与老北山区域。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,不仅将海天一色的壮丽尽收眼底,更通过艺术手法让风景“活”了起来。
与此同时,一场服务与场景的焕新也在同步进行。后海栈道于7月20日全新开放,为游客提供了观海听涛、赶海拾贝的全新视角。而最让游客感到“接地气”的,莫过于综合服务区的“画河草市”。这里由专业文旅团队策划,蓬莱小面、鲅鱼水饺、烟台焖子等本地特色美食汇聚一堂,古登州的市井烟火气在此生动再现,解决了景区“吃什么”的痛点。从旅游公厕的升级,到古建筑群的精心修缮,再到黄渤海交汇标志物的设置,细节之处的打磨,共同构成了蓬莱阁全面提升游客体验的坚实基座。
业态升级
让游客“留下来”并“乐意消费”
近年来,蓬莱阁以商业、体验、演艺三驾马车,驱动旅游业态实现质的飞跃。
“商业消费”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模式。城墙咖啡、蜜雪冰城、主题邮局、海岛日记、丹崖海市、仙服换装等多元业态的引入,让购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体验。值得一提的是,蓬莱阁及八仙系列冰箱贴在2025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成功获得入围奖,彰显了文旅融合的商业价值。
“互动体验”则瞄准了家庭客群。空气大炮、共享脚踏车、MR设备等互动设施被巧妙地布设在景区各个点位,打造出充满欢声笑语的亲子空间。而新的“八仙过海”索道犹如一条黄金纽带,彻底打通了蓬莱阁与老北山,实现了客流的“双向奔赴”。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:老北山日接待量突破2.3万人次,创下历史记录;索道在10月4日单日运送游客1.96万人次,再一次刷新纪录。
如果说商业和设施是“静”的吸引,那么“场景演艺”就是“动”的灵魂。景区与专业团体合作,在蓬莱阁和老北山游览动线上打造15个演艺点位。从清晨的开城门仪式,到日落的宋韵风华,17个主题、42场演出轮番上演。戚家军魂的豪迈、东坡吟诗的雅致、丝路情缘的悠远……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出,化为可感、可触、可互动的鲜活存在,极大地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。
营销破局
下活区域文旅“一盘棋”
蓬莱阁发挥国有景区带动作用,与八仙过海旅游集团等民营景区携手联动,设计推出“两天一夜”“三天两夜”线路产品,实现了“一张联票玩转蓬莱湾”,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,展现了“一湾合抱”的新力量。其中,整合蓬莱区文旅资源,利用抖音平台,采用13名主播3个账号一天16小时不间断直播模式,推出50余款“门票+业态”畅销型组合产品。实现总曝光量超2.5亿次,订单交易约15万笔,有效提升了景区品牌影响力与线上转化率。
在稳住自然流量的基础上,蓬莱阁展开了一场精准犀利的营销攻势,将“流量”变为“留量”。他们的目光首先投向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。主动走出烟台,走访京津冀及省内共11个高铁沿线城市,参加9场旅游推介会,发布专项政策,与150余家头部渠道商达成合作。这套“组合拳”精准地抓住了高铁时代下的潜在客源。
对团队市场,景区展现出极大的诚意。走访300余家旅行社,组织500余家渠道商踩线。精心设计的“索道+影院+老北山”西部联票产品,成功激活团队市场,全年接待200人以上大型团队60余批,共计2.9万人次。
面对最广阔的散客市场,蓬莱阁的策略是“渠道下沉”与“场景渗透”。“三八节”“踏青月”“演唱会”“音乐节”等季节性政策包精准触达不同客群;畅玩年卡锁定重复消费;宣传物料覆盖从高速服务区到高铁车厢,从高校到民宿的每一个客流密集点。景区实行的“一票两日多次入园”制度,打破了传统景区门票“当日有效”的桎梏,让旅游回归体验本质。游客可以放慢节奏,深度体验山海风光和历史文化,真正享受旅游的过程和乐趣。
其视野并未止于国内。与韩国首尔头部旅行商正式签约,与12家重点入境社合作,邀请韩方旅行社实地考察……一系列动作成效显著,全年接待韩国游客5800余人,同比增长28.6%。
对外宣传的声浪同样澎湃。全年举办40余个主题活动,联合媒体直播最高单场观看量达百万级。从泰山国际友好景区案例分享,到登上《人民中国》日文版杂志,再到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展示,蓬莱阁的文化魅力正借由多元渠道,远播海外。
文脉重生
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
作为一座千年古阁,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是蓬莱阁的根基与灵魂。它以“保护”为基础,以“活化”为目标,让深厚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。
“文物保护管理”扎实有序。从文物清点、普查到《蓬莱阁碑刻石质文物保护修缮方案》《蓬莱古船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》获省文旅厅批复,再到主阁及西厢房的保护性修缮,各项工作稳步推进。
让静态的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。先后举办天后宫妈祖文化展、“戚继光的登州印记”图片展、蓬莱水城海防文化展、孙陶遗址龙山文化考古发现展、蓬莱水城城墙变迁历史展等五大主题展览,全方位展现蓬莱历史文化特色。
成立蓬莱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,搭建共享平台,启动《蓬莱阁碑刻文物故事精选》编撰工作,绘制景区文物分布地图,推动研究工作持续创新突破。
在文化传播教育方面,优化文物讲解队伍配置,推出定时公益讲解服务,形成以馆长讲解为引领、专家讲解为示范、专职讲解员讲解为主力、志愿者讲解为补充,智能语音讲解全线赋能的多元化讲解服务矩阵,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,讲好文物故事。强化馆校联动,打造“红领巾讲解员”品牌,培养“小记者宣讲员”,让文物故事深入人心,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。
从单一的古阁观光到集生态休闲、文化体验、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,作为传统的5A级景区,蓬莱阁开启了一系列创新求变。它不再仅仅依赖“八仙过海”的千古传说创达盈配资,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、业态、营销与服务,为游客建造了一座可触、可感、可品、可忆的“人间仙境”。这,或许就是蓬莱阁在新时代交出的最美答卷。
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